种中文名:红椿
种拉丁名:Toona ciliata Roem.
科中文名:楝科
科拉丁名:Meliaceae
属中文名:香椿属
属拉丁名:Toona
国内分布:湘,川,闽,粤,桂,滇
中国植物志:43(3):040
形态特征:落叶或近常绿乔木
最低海拔:300
最高海拔:1500
生 境:山坡,沟谷林中,河边,村旁
是否栽培:野生
形态特征 落叶或近常绿乔木,高可达35米,胸径达1米;树皮灰褐色,呈鳞片状纵裂;嫩枝初被柔毛,后变无毛。叶为羽状复叶,长25-40厘米,叶柄长6一10厘米;小叶7一14对,纸质,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8一12厘米,宽2.5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稍偏斜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仅脉腋有束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与叶近等长或稍短;花两性,白色,有香气,具短梗;花萼短,裂片卵圆形;花瓣5,长圆形,长4一5毫米;雄蕊5,花丝无毛,花药比花丝短;子房5室,胚珠每室8一10,子房和花柱密被粗毛,柱头无毛。蒴果长椭圆形,长2.5一3.5厘米,直径8一10毫米,果皮厚,木质,干时褐色,皮孔明显;种子两端具膜质翅,翅长圆状卵形,长约1.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通常上翅比下翅长。
楝科(Meliaceae)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。 中国珍贵用材树种之一,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。
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
红椿主要分布区的气候温暖湿润,年平均温15-22℃,极商厚低温-3-12℃,年降水量1250-1750毫米,相对湿度80%。土壤为红壤和砖红壤,pH值4.5-60。红椿为阳性树种,不耐庇荫,但幼苗或幼树可稍耐阴。在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湿润、排水良好的疏林中,生长较快。本种萌芽更新能力较强,在空地或疏林下,特别是火烧迹地或退耕地,天然种更新效果很好,但在密林下或庇荫地更新困难。
适宜砖红壤性土及黄壤,在石灰岩淋溶土上也可生长。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,在深厚、肥沃、湿润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及中性土上生长良好。在良好的立地条件生长迅速,云南西双版纳的15年生树高20米,胸径25厘米。3~4月开花,10~11月果熟,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省(自治区)南部地区5~7月成熟。种子细小,每千克约22万粒。8月以前成熟的种子易失去发芽力,宜随采随播。 1年生苗高1米地径大于1厘米时即可出圃。造林多在春季进行。株行距2×2米,病害少,虫害较多。食梢暝蛀食枝梢,金龟吃食树叶,天牛为害树干,白蚁为害根部,需及时防治。
香椿
Toona sinensis (A.Juss.) Roem
香椿是高大的乔本树木,原产中国。人们食用香椿久已成习,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。古代农市上把香椿称椿,把臭椿称为樗。
香椿为楝科,落叶乔木,雌雄异株,叶呈奇数羽状复叶,圆锥花序,两性花白色,果实是椭圆形蒴果,翅状种子,种子可以繁殖。树体高大,除供椿芽食用外,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。
【科属】为楝科植物香椿春天生长的嫩芽、叶。
【别名】山椿、虎目树、虎眼、大眼桐。
【特征特性】香椿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,树木可高达10多米。叶互生,为偶数羽状复叶,小叶6—10对,叶痕大,长40厘米,宽24厘米,小叶长椭圆形,叶端锐尖,长10—12厘米,宽4厘米,幼叶紫红色,成年叶绿色,叶背红棕色,轻披蜡质,略有涩味,叶柄红色。圆锥花序顶生,下垂,两性花,白色,有香味,花小,钟状,子房圆锥形,5室,每室有胚珠3枚,花柱比子房短,朔果,狭椭圆形或近卵形,长2厘米左右,成熟后呈红褐色,果皮革质,开裂成钟形。6月开花,10—11月果实成熟。种于椭圆形,上有木质长翅,种粒小,发芽率低,含油量高,油可食用。
香椿喜温,适宜在平均气温8—10℃的地区栽培,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。用种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一10℃左右可能受冻。香椿喜光,较耐湿,适宜生长于河边、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,一般以砂壤土为好。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5.5—8.0。
我国香椿品种很多,根据香椿初出芽苞和子叶的颜色不同,基本上可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。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、红油椿、焦作红香椿、西牟紫椿等品种;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、黄罗伞等品种。香椿品种不同,其特征与特性也不同。紫香椿一般树冠都比较开阔,树皮灰褐色,芽孢紫褐色,初出幼芽紫红色,有光泽,香味浓,纤维少,含油脂较多;绿香椿,树冠直立,树皮青色或绿褐色,香味稍淡,含油脂较少。
【营养与食用】香椿头含行极丰富的营养。据分析,每100克香椿头中,含蛋白质9.8克、含钙143毫克、含维生素C115毫克,都列蔬菜中的前茅。另外,还含磷135毫克、胡萝卜素1.36毫克,以及铁和B族维少素等营养物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