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 以露地做圃地培养株丛
1.1 整地施肥
蕨菜原生地是富含腐殖质的林下,天性喜肥,所以,适于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。为培育粗壮的株丛,必须为其提供一个适宜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的土壤环境。配制优质有机肥:用EM液处理的已充分发酵的鸡粪+处理好的有机质(用粉碎的花生秸、豆秸等秸杆或腐叶等,处理的方法是:基质中加入2.5 kg/m3的硫酸铵,溶于1000倍液的EM菌液中,然后向基质上喷洒,达到用手攥成团,一触即散的程度;再堆制,盖上塑料,环境温度保持25~30℃,持续10~15d就可使用),再按鸡粪:“脚土”(野生蕨菜原来生长发育的土壤):有机质=1:1:2的比例配制成混合腐熟的农家肥,10000kg/667m2以上。施入有机肥:在整地前普遍施入以上配制好的优质有机肥,同时加入尿素20kg/667m2,磷酸氢二铵20kg/667m2,草木灰50kg/667m2。
深翻耙细:深翻地要达40cm深,使底肥混入底层。整平,耙细,做成畦向南北延长,宽1.2~1.5m,长10m,高10cm的高畦。一般667m2的株丛培养地,可以为3~5倍地提供株丛。
1.2 采集野生蕨菜的根状茎
一般于当地蕨菜植株地上部枯萎,尚未封冻前采挖野生蕨菜的根状茎。选枝叶茂盛且粗壮的根状茎挖出来,根状茎在近地表处9~15cm,有的在20~30cm深处。野生蕨菜的根状茎细长,着生芽的部位间隔10~30cm。不要碰伤根状茎上的芽尖,尽量挖得深和长些,根状茎沾着的附土要尽量保留,这对根茎的成活及持续发育大有益处。定植前在较阴凉的场所用细河砂假植,砂子湿度为用手攥成团,一触即散;环境温度为10℃左右;盖上草苫子保湿物,千万要注意防止失水。
在采挖蕨菜根状茎的同时,还要采取一些“脚土”,即蕨菜原生地10cm以上的表土以备用。
1.3 定植
当地可以在封冻前定植,在栽培床上越冬。剪截“栽子”生产上把根基并带有根状茎的株丛通常称为“栽子”。在定植前要进行剪截,每个根基要带有长度10cm以上的根状茎,且没有受损伤部位。同时剪去已枯黄的地上老茎。开沟:在床上横向开沟,深15cm、宽12cm,小行距15cm。定植:先在沟底铺1层2~3 cm厚的“脚土”;再将准备好的栽子,植放到沟内,10cm栽1株,少量覆土将栽子盖上。浇水:在沟内浇足水。覆土:水渗下后覆土,覆土时将所有的土覆到沟上,并将全畦整平。
1.4 田间管理
1.4.1 定植后返青前的管理 越冬期较为简单,为了保证“栽子”能安全越冬,可采取3种方法:第一,浇封冻水:在封冻前适量浇1次封冻水,能使土壤温度保持稳定,且冬季和春季返青时不缺水。第二,覆盖粪土:粪土的配制比例为:陈马粪:“脚土”:草炭: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=3:3:3:1,在封冻前盖在畦上,厚度达到5~7cm。在浇封冻水后进行,以保护安全越冬。第三,覆盖草苫子:在已覆盖的粪土上,再覆盖1层稻草苫子不透明覆盖物,更利于安全越冬。
1.4.2 第2年的管理 及时清除积雪:防止融化的雪水积存,影响地温提升。及时撤除草苫子: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~8℃以上时,可以将草苫子撤去。勤松土:从土表开始化冻时进行松土,并使粪土混合。浇返青水:当发现个别植株已萌动时,如果土壤表现干旱,可以浇1次返青水,但水量不宜过大。遮荫:在畦上每隔一定距离支一竹弓子,高度在50~70cm以上,以固定和支撑50%遮光率的遮阳网。注意保湿和及时清除杂草。根外追肥:当叶片展开后,用0.2%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多次的根外追肥,于傍晚前后进行,每隔7~10d施1次。加强通风透光:及时疏除过小、生长过弱、过密的植株,以利于通风透光。当年不采收只进行植株培养。“烧荒”地上茎枯萎后,可加入一些干稻草连同老茎一起烧掉——即为“烧荒”。
2 温室生产
2.1 确定适宜的生产时期
利用日光温室栽培蕨菜,可以大大提前鲜菜上市时间,在不做任何加温的情况下可以提前50~60d的时间,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生产时期根据上市的时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综合来考虑。在当地如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市,则生产时期应从1月下旬至2月上旬开始。所进行的生产是促成栽培。
2.2 温室定植
2.2.1 整地施肥 方法和施肥量与露地圃地株丛培养完全相同。
2.2.2 采挖根株 在大地封冻前将在露地圃地培养好的株丛挖出,每丛保持2~3株,尽量多带宿土确保不缓苗。并假植于荫凉处,砂藏方法同前。
2.2.3 定植 应在日光温室上冻前定植根株,当地为10月中旬。其方法步骤如下:开沟:在南北延长的畦上磺向开沟,沟深15cm、宽10~12cm,小行距15cm。施口肥:在沟底施入磷酸二铵,15kg/667m2。盖“脚土”在口肥上盖一层2cm的“脚土”。定植:取出假植的根株,按株距10cm,每丛5株进行定植,少量覆土用手按实以固定植株。浇定植水:栽苗后浇1次定植水,促使苗根与土壤紧密接触。覆土:水渗下后覆土封埯,并使整个畦面成平面。覆盖地膜:在整平的畦面上扣上地膜。
2.2.4 管理 定植后返青前(越冬期)的管理。温室上严塑料:修补好塑料,如果有条件的最好在定植前换上新的塑料以确保生产安全;消毒:用500倍的多菌灵喷洒整个温室;封闭温室:堵塞漏洞,封闭门窗;上防寒保温物:在温室上盖上草苫子、纸被等不透明覆盖物,且不再揭盖,使温室内处于全部被遮光的黑暗条件下,室内温度恒定,不出现昼夜温差。防寒保温物要压牢,防止被寒风刮开。另外,为保安全和便于清雪,不透明的防寒保温物的上边最好盖上彩条布等。
2.2.5 生产期的管理 温室预热:一般当地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开始生产,此时要对不透明的防寒保温物进行揭盖,以预热温室。日出后揭开,日落前放下,此项工作大约需要10~15d;张挂反光幕:在距温室后墙大约1.2m处,挂反光幕以提高温室的温度,高度在1.5m左右。但当蕨菜萌芽后就需立即撤掉。生产管理:勤松土:从土壤化冻时开始,揭掉地膜,在畦上的小行间进行多次的松土;温度管理:预热后返青前,白天20℃左右,夜间13~15℃,萌芽后及采收期:白天15~20℃,不得超过22℃,否则影响嫩茎生长,夜间12~13℃。如果温度过高,就要进行通风。通风时前期可以通过门窗进行通风,千万不能通底风。而且要背着风向通风;湿度管理:浇返青水,开始萌芽时浇1次返青水,水量适中,用温水;浇催茎水:萌芽后嫩茎在温室可控良好的温、湿环境条件下生长极为迅速,对肥水需要也快、多,所以要及时予以满足。一般3d浇1次水。这时的浇水不要过大,且要浇温水;追肥:进入采收期进行多次追肥,追肥是随着浇水进行,一般是“2水1肥”,即第1次催茎水不追肥,在第2次催茎水之前追肥,用尿素每次15kg/667m2,软化处理:为了进一步提高品质,还可以进行培基质软化处理。最好使用珍珠岩或蛭石,也可使用消毒过的细河砂,随着嫩茎向上生长培基质,每次培砂3cm,一般培3次即可,第3次培基质其上又长出10~15cm时就可以采收了;植株调整:在温室内进行促成生产,主要是利用植株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进行产品生产,当植株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,生产就很快结束了。如果通过进行科学的植株调整,则产品高效生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。其方法也极为简单:选第1次萌发出现的较为粗壮的嫩茎,每丛保留1株不采收,使其正常生长,以做为光合作用制造产物的植株——母株(植物学上的“库”),所制造的光合产物供给其株丛形成新的嫩茎。同时,还要对母株进行管理,其方法是,7~10d进行1次根外追肥,用0.2%的磷酸二氢钾,于傍晚前后喷在叶片的正面。通过这种方法,可以维持较长的嫩茎生产时间,产量和品质都能得到提高;遮光:从萌芽时开始,先将反光幕撤掉。然后,用50%遮光率的遮阳网,在温室内侧进行遮光,以保证蕨菜在适宜的弱光下茁壮生长,且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。
2.3 采收
进行基质软化的,最后一次培砂以上又长出10~15cm,没有基质软化的长到20~25cm、叶柄幼嫩、小叶尚未展开呈拳钩状时及时采收。基质软化的要扒开基质采收,然后再培上。采收间隔的时间一般为7~10d。不留母株的一般采收3次生产就结束,而留母株的可以进行多次采收,直到出温室进入露地圃地培养为止。
2.4 露地圃地培养
2.4.1 整地施肥 方法同前。
2.4.2 圃地培养 结束温室生产:一般于当地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束日光温室生产。挖取温室母株定植露地圃地。母株浇水:在挖取母株前1d,要浇1次透水;挖母株:在采挖母株时要尽量多带宿土,少伤根,不要碰伤幼茎,并将培养出来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植株剪掉。挖母株与定植同时进行,定植方法同前;遮光:方法同前;浇水追肥:定植后有新的嫩茎长出,并伸展进行光合作用,此时可以进行1次追肥,用尿素15kg/667m2,随水进行。以后经常保持湿润不得见干。对留用母株还要进行多次的根外追肥,一般用0.2%的磷酸二氢钾,10d喷1次,一定要在傍晚前后喷施,还要喷在叶片的正面;植株调整:在长出的新的嫩茎当中选留生长健壮的做留用母株,每丛留3株即可够用。新出现的嫩茎和弱小的植株,均要及时疏除,以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;撤遮阳网:当植株培养起来后,就应将遮阳网及时撤去,使植株完全在阳光下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,以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,并回流到根茎当中贮藏,以利于再次的生长发育;防初霜:防初霜对营养物质能更多的回流到地下根状茎当中贮藏,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可以通过熏烟和对植株直接覆盖防寒塑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“烧荒”方法同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