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搜索:
您好! 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:首页 >> 名人名家
名人名家
 
  姓 名:   陈德源  
  职 位:   董事长兼行政总裁
  公 司:   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




三十七岁,生意全盘失败,债务缠身,精神崩溃。

三十九岁,痛定思痛,发表专栏文章,反思失败,重塑人生。

四十二岁,再出江湖,重振雄风,建起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业公司。

他,就是本期节目的主角——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陈德源。

  1952年,陈德源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平民区,贫寒的家境并没有影响陈德源生性中的乐观情绪,反而让他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。

  陈德源:我还记得在我家有一个露台,露台对面有一个大山。我总是喜欢站在露台上看这个山,看到这个山我就很开心,好像就是整个天地都很辽阔。

  1978年,陈德源从香港浸会学院社会学系毕业,先后在香港政府和私立中学任职,为了向朋友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书生,1980年陈德源投身商界,任珍宝海鲜坊的公司秘书,相当于公司的首席行政主任,工作四年,陈德源的工资涨了十倍,而与此相比,学到的经商之道更是他终身受益的无价之宝。

  陈德源:海鲜坊董事长是澳门“赌王”何鸿燊先生,总经理是香港“钻石大王”郑裕彤。我跟这两位先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了。从何鸿燊身上懂得什么呢?懂得如何跟人家打交道,如何去游说别人,如何让人家赞同你的意见,特别是总是有很多不同方面的人,有不同的意见,不同的利害关系,如何去平衡?如何去周旋?这个跟他学了很多,如何让人家相信你。要让人家相信你,讲得多好听没有用,关键就是你是不是一个讲江湖道义的人。你不讲江湖道义,可以欺骗人家一次,两次就不成了。以后你的路就越走越窄,何鸿燊说人的一生应该是越往前走,年纪越大,路要越宽。

  1984年,陈德源自立门户,开设了一家项目融资顾问公司,游说国外投资者参与内地的建设项目。在当时,“融资”这个词还是个新鲜事物。陈德源的第一笔生意是为兴建深圳富临酒店融资3900万美金,14个月后首战告捷。这不仅使陈德源在融资圈里得到了认可,也帮他挖到了在内地创业的第一桶金—20万美金的顾问费,这是一笔在当时看来相当丰厚的收入。

  陈德源:我找了十一家银行,牵头的是英国的伯克莱银行。关键是把这个伯克莱银行攻破,只要把这个牵头的英国银行把它抓过来,其它银行就追随而来了,这个牵头羊很关键。我了解到了,伯克莱银行那时候有四个董事在香港,只有一个是真正期望在中国做生意,但是还没有生意做出来。我就跟这个英国的银行家,也是会计师结识。但是他是英国上流社会出来的,说一口很漂亮的英语。幸好我的英语还不错,所以我就把他盯住,把他变成我的好朋友,带他一同到中国带他一同到深圳去看、去谈,作为他的翻译也好,作为他的顾问也好,总之呢,我利用自己的能力,我对中国的认识,我对深圳的了解,去让他信任我。信任我之后呢,他就帮我的忙,如何去把这个融资的计划弄出来,让其它银行参加,所以关键呢是这一点,是一抓抓“头”。

  从此陈德源的融资生意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,公司经营规模急剧膨胀。陈德源:成功是失败的一个伏笔吧,成功了,觉得自己很厉害了,当时我是三十二岁,觉得自己出来了,成功了。最主要还是因为跟很多外国的公司打交道,银行也好,酒店公司也好,觉得自己能够纵横不同的国家之间,我能够纵横,厉害。厉害了就自以为自己了不起了,不起了还有一个麻烦,就是说你还以为能够想得到的东西就能够办得到,那就麻烦了。

  就在陈德源自认为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,公司在内部经营管理开始跟不上发展的步伐,一场危机悄然降临。

  陈德源:大概是1989年左右,投资者不来了,资金不来了,我就变成了拿着空袋子,就没有项目可做。自己的资金都放进去了,一下子垮下来,全军覆没。好像什么呢?我原来站在一个平台上面,突然之间这个平台不见了,我在惊恐当中往下跌,但是四面是一片黑暗,什么东西都看不到,我往下跌。要抓,抓不了东西。要喊,喊不出声。好像是在做噩梦一样,总之我是动不了。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三十多岁,三十七岁。就喜欢什么东西呢?扶着拐杖,跑到公园。一有太阳,就跑到公园,坐在这个公园里晒太阳,好像一个老人家一样。到现在喜欢阳光这个习惯没有改,我现在看到阳光我就开心。记者:怀疑过自己吗?不但是怀疑,是懊恼、后悔,什么东西都有。第一年根本上就是不能思想,不能够跟人家交流,看书看不下,主要是听音乐,还有就是晒太阳。

  然而,在女儿们的记忆里,生意失败的这几年,父亲虽然生活上很艰苦,但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给她们带来很多的快乐。陈颖欣:我记得那时候他像一个首领带着我们玩,反正是很好玩,冒险的成分很多。他带着我们在公园里放飞机、玩手枪。那么有一次,学那个特种部队,往前冲、冲、冲。陈德源:就是刚刚看完一部电影,是美国的特种部队的戏。看了以后很兴奋,我们又去吃饭,从家到吃饭的地方,我们自己定用多少时间到那个地方。我们就分开跑,好像是特种部队的军人出去,怎么去跑到这个地方。

  1993年,痛定思痛之后的陈德源开始在香港财经《信报》上发表专栏文章,笔名管仲连。管仲是春秋时代辅助齐桓公企图一统天下的名相,套用早期从商的经验作为治理国家的理念,帮助齐桓公成为当时的五霸之主;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人,擅长游说,化解矛盾冲突。陈德源将这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,作为自己的笔名,正是希望自己能充分汲取二人的思想精髓。陈德源:成功过,失败过。现在重新反思,重整自己的人生去写,我兴趣很大。因为这就给我机会,让我把这个反思跟写文章连到一起。

  在开始写专栏文章的时候,陈德源主要是反省自己的失败原因,希望能给从商的人一些借鉴。

  陈德源:我们一般讲,作为一个总经理,基本上是两个概念。一个是经营,一个是管理。我应该是一个经营者。要作为一个经营者,又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,第一个可能性是公司不大,小公司,你可以一个人去当两个职务。公司扩大的过程当中,一定要有另外一个管理的班子去把管理的东西弄好。假如在1989年我勉勉强强地过去了,可能我现在失败得还要厉害,所以基本上我应该是要感恩的,就是这个失败是来得合适。

  后来,陈德源的文章涉及面越来越广,古今中外无所不谈,文章的风格也更加感性、风趣。

  陈德源:这一切好像就是一撞之下,把我里面的生命力迸发出来。所以我不敢说我的文章写得好不好,但是有一个很肯定的,我的文章完全没有烧焦的味道。一般来讲,失败了,重新起来了,写文章也好,做人也好,面容也好,可能有一些烧焦的味道。但是我是完全没有,我现在51岁了,我看我现在这个模样跟我10年前相比,现在看起来还比从前年轻容光焕发一些。

  在哪里跌倒,就要在哪里爬起来。1993年,陈德源决定再次到内地寻找创业机会,这一次他选择了种植速生丰产林。

  陈德源:林是最基础的东西,很基础,很简单,可以看到树长出来,如何利用树变成不同的木材。所以这个理念用现在这个角度讲是可持续发展,用中国《易经》来讲叫生生不息,也是如何去利用天时、善用土地,就能够可以把资源源源不断地弄出来了。

  当时内地的林场是由国家管理,种树并不是一件赚钱的事情。陈德源的这个决定在当时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。赵伟茂:我觉得像我们这个行业,他们从1994年就在中国种树,今天当然我们都知道嘉汉公司是第一家,那个时候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人可能都认为,都是傻瓜才会去做这件事情的。

  1993年底,陈德源重返内地,开始与广东省河源市林业局协商。承包当地的荒山,用来种植桉树。桉树是一种五年就能成材,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。找准了项目,但陈德源手上并没有钱来投资。这时候,陈德源开始发挥做融资顾问时擅长的游说本领。

  陈德源:关键就是要找出一个模式出来,这个模式是让人家看到,这个是赚钱的东西。

  1995年,陈德源的机会来了。在一个朋友的资金支持下,陈德源在加拿大二板市场买壳上市,随后转战主板,并成功地游说美国和加拿大的机构投资者,发行新股集资500万美元。

  陈德源:林业有什么好处呢?我跟你讲几个。第一,林,你不砍它,每年都长。我是种速生丰产林,桉树和杨树。每一年增长,大概是12%到13%。而且这个资产不贬值。厂房会贬值、机器会贬值、房地产价值往上也有,往下也有,但是林这个东西只会往上爬。第二个,树砍下来就是木头,就是原料,不可能没有原料,一定有货卖。第三,最关键就是没有订单就不砍树,没有人去跟我买,不砍树。不砍树,这个资产增加。要向我买了,我就砍树,一砍树变成木头,我就卖了,就没有什么积压存货这个问题了。所以这三个东西加起来,这些老外认为这是好东西,现金流也好,销售也好,资产价值增值都是好东西,他们看到中国这个市场木头需求这么大,这个缺口这么大,中国又正在发展,越来越厉害了,木头需求越来越大,中国现在用木的人均量跟美国比较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,中国在发展,对木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,所以这个市场一定在。

  从1996年在河源市种植第一棵桉树到现在,嘉汉林业公司在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江苏等省的营林面积工达到二十万公顷。由此,嘉汉成为了国内林业面积最大的私人林业公司。2002年,陈德源种植的第一批桉树进入砍伐期,这些木材直接进入了嘉汉公司自己的木材加工厂,加工成刨花板推向市场。

  陈德源:我这个林是五年一个周期,不是什么一百年的东西。五年一个周期,开头的五年是辛苦一点,去投资,但是我就每一年种一点,那么到了第六年我开始砍第一年种的,第七年砍第二年种的,但是我今年砍完了,明年再种,它是可持续了,每一年我都有木头卖,我不卖的时候呢,这个树在长,所以我的资产很漂亮。

  2003年年初,世界银行、荷兰银行、德国银行更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嘉汉林业,陈德源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。陈德源:现在我的资产增值了大概是两个多亿美元。

  不过,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想不明白,为什么别人种树挣不了钱,而陈德源却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,通过种树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资产数亿。

  赵伟茂:过去我们种树呢,没有把它市场化,或者没有把后续的可持续的动力注入进去。这个可持续的动力就是要把从种树到最后采伐、到加工利用、到最后会有更多的利润或者更多的资金回报回来以后再继续种树,没有把这个圈画圆。

  有人说:只有永恒的利益,没有永恒的朋友。而陈德源说,有了永恒的朋友,才会有永恒的利益。谈到朋友,陈德源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。如果没有这一群朋友,他就不可能东山再起,嘉汉林业就不能坚持到赢利的这一天。陈德源: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。我们的股价上市的时候六毛钱,一九九七年三块九毛,一九九八年一元钱,那个时候这些老外凡是亚洲的东西就抛。一块钱之后没办法再集资了,我实际上还要扩大我的林业,还要再拿资金,我找什么东西呢?刚刚有一个好朋友,他六十岁了,退下来了,退而不休。他就创立了一个三个亿美元的投资基金。当时我是朋友,很熟悉。他的这个基金还没有完成,他跑来找我说:陈德源,无论如何,我要放钱进你的公司,我无论如何,我要投资,我看好。所以很快,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他的基金一创立就放钱进来。他是一九九八年的年底创立基金,一九九九年年初就放进来这两千万美元,他的这个基金是用可换股债券的方法放进来,现在他换股了,赚钱了。

  那么到底陈德源有什么样的魅力,让这么多的朋友一直在他身边支持他,帮助他呢?骆炯:从我本人来说,他有两方面我值得说。一个他选的这个行业,这个是要相当有勇气的,包括有眼光、远见的人,这是第一点。第二点他本身个人的素质,他的文化的修养,他是我们生意人,包括我在内,认为不太可能具有这样天赋的全才的人。在我眼里来说,全才的人不多,人总是有缺陷的,但是我至少不能说陈德源先生是百分之一百的全才,这个可能极端了,但我可以说他是有百分之九十全才的人。

  陈德源从十二岁开始习武,尽管后来生意非常忙,他都没有放弃每天练武的习惯。陈德源说很幸运自己当年爱上了武术。生意失败的那几年,他的身体垮了,膝关节永久性磨损,正是坚持武术才让他扔掉了双拐,重新站立了起来。陈德源:假如把我读这么多书全加起来,还够不上我从练武里面悟得的东西,构成了我的核心价值、核心的理念,我的武道观就是我的人生观。记者:你的武道观是什么?我的看法很简单,什么是武术呢?是这个球,球里面有气,这个球就不成球了,所以练武一样,里面有这个气,这个气就是我的生命力。没有这个生命力,这个球就没有了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,这个球无论怎么动,都能平衡。无论怎么动它,它不会失去重心。这个球,你打它,它一转,就把你的力量卸掉了,不跟你硬顶,这个球还在所以能够转动自如。第三个呢,就是球受压,它可能是扁平一点,压力过去了,能够反弹过来。从练武来讲,你过来压我,我先退再上,刚刚就能够把人家的空间抓住了。从人生来讲也是一样,压力来了,我就实在没办法了,压缩一点再伸展过来。好像这个树,风吹,这个树就弯,风过后,反弹过来。最后,很关键的球是圆的,所以还是往前滚进,所以它不是停在一个地方,还是往前进。练武也是一样,人家一过来,你可能是转动也好,怎么也好,不是说我转动是避开,在转动当中就前进了,已经是在跟人家贴近。练武最关键的是在打斗当中尽快能够接近对方,这是关键。

  风雨过后,陈德源感觉自己的前方一片明朗,虽然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了,但他的可持续发展事业才刚刚开始,他的人生意义也才刚刚体现出来。陈德源:我没有为自己定下界限什么时候退休。我的想法就是可以干的事情总是可以干下去的,所以我没有想过多少岁退休,退下来干什么东西。因为我感觉就是我现在干这个东西干得很开心,这是我的生活。从目前的生意里面,我感觉到生命力了。可以干就干,到我不能干的时候就不能干了,好事情总是有人来干的。


关于我们 | 友情链接 | 广告服务  | 网站地图 | 服务条款 | 意见反馈 | 支付方式 | 帮助信息

版权所有:  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© 2003-2018     工作时间(周一到周五上午8;30到下午17;30)  闽ICP备12016890号
E-mail:service@chinaforestry.net 传真:0086-591-83568281 电话:0086-591-83568282 835682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