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搜索:
您好! 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:首页 >> 技术创新
技术创新
技术创新搜索关键字:
发布时间:
“石油植物”——一个值得关注的研发领域(有奖征文)
2005-05-18|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张连翔
来源:中国林业网

张连翔,孔繁轼,赵桂芝

摘要:该文简要介绍了“石油植物”的发现、种类及其特点,在此基础上,就我国如何开展“石油植物”研发工作等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,尤其要破例把“石油植物”的引进、研发与“948”项目和有关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、生态工程项目结合起来,一并启动,重点支持,力争在短期内赶超国际水平。

关键词:“石油植物”;研发工作;特别关注;重点支持

数百年来,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人类能源的主角。但是,随着文明的飞速发展、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能耗的成倍增加,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日趋紧缺,能源危机已直接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,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国家共同关注的难题。因此,新的可再生资源的研发,就愈加紧迫地摆在人类面前。且不说矿物能源这种日趋枯竭的危机局面,仅就它对环境的污染而言,也足以令人扼腕了。

正当人们对能源的前景倍感忧虑的时候,科学家们设想,既然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的“祖宗”皆系远古时代的植物,那么就有可能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来“生产”石油,从而为人们所利用。令人欣喜的是,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,终于发现了许多种能直接或间接“生产”石油的植物。于是,“石油农业”应运而生,并悄悄地在世界各地兴起。

所谓“石油植物”,系指那些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“燃料油”或经发酵加工生产“燃料油”的植物总称。显然,大力引进、发掘、培育“石油植物”,使之像作物的春种秋收一样,春播绿草,秋收“石油”,无疑具有能源革命的重大意义。

1 “石油植物”的发现

20世纪70年代,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因故决定临时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,以示制裁。

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化学家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梅尔温·卡尔文突发奇想,决定寻找可能生产“石油”的植物,进而从地里“种”出石油来。以卡尔文为代表的研究小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,从寻找产生类似于石油成分的树种入手,集中研究了十字花科、菊科、大戟科等十几个科的大部分植物,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化学成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历经多年的寻觅,终于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发现了一种名为“三叶橡胶树”的高大的常绿乔木。这是一种能产生“石油”的奇树,人们只需要在它的树干上打一孔洞,就会有胶汁源源不断地流出。

卡尔文博士对这种胶汁进行了化验,发现其化学成分居然与柴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,无需加工提炼,即可充当柴油使用。将其加入安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汽车的油箱,可立即点火发动,上路行驶。1986年,美国率先进行人工种植“石油植物”,每公顷年收获“石油”120~140桶。随后,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巴西、菲律宾、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开展了“石油植物”的研究与应用,建立起“石油植物园”、“石油农场”等全新的“石油”生产基地。此外,他们还借助于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,采用更先进的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。

如今,美国种植的“石油植物”已扩展至数十万公顷,产量超过500万t;菲律宾种植的万余公顷银合欢树,预计6a后可收获“石油”13万t;瑞士准备种植10万hm2“石油植物”,藉以解决每年50%左右的石油需求量。“石油植物”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村上越来越多的蓝天。专家预计,21世纪初,“石油植物”将成为人类能源的宝库。

2 “石油植物”的种类

“石油植物”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。有关权威人士指出,有些树木在进行光合作

用时,会将C-H化合物储存在体内,形成类似石油的烷烃类物质。这一论断打破了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,为更加卓有成效地寻找和发现“石油植物”奠定了理论基础。特别是卡尔文教授,1961年曾因一部关于光合作用的著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化学家的热心支持和身体力行,使“石油植物”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可喜成就。

在巴西,卡尔文教授看到一种名为橡胶树的植物,并考察了割胶作业。据他观察,这种植物每株每年可产胶汁40~60kg,其胶汁实质上就是石油,化学特性与柴油相似,所以不经提炼可直接充当柴油使用,若经简单加工尚可提炼出“汽油”。现在,橡胶树已被公认为是大自然中最为理想的可直接提供“生物石油”的植物之一。

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,卡尔文找到了另一种虽不像橡胶树那样令人吃惊,但分非常广泛的“石油植物”,由于黄鼠等啮齿动物都害怕它的气味,故当地人称其为“鼠忧草”或“黄鼠草”。这种野草也可提炼“石油”,每公顷“鼠忧草”可提炼1t“石油”,经过杂交改良,每公顷产“油”量高达6t。在此基础上,美国学者还找到了30多种富含“石油”的野草,诸如乳草、蒲公英等。

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,还有一种被誉为“石油树”的银合欢树,该树分泌的汁液石油成分含量很高。

在澳大利亚北部,科学家们发现了两种可以提炼“石油”的多年生野草——桉叶藤和牛角瓜。这些野草十分速生,高生长每周可达30cm,如果人工栽植的话,每年可收割多次。可采用溶解法从这两种野草的茎叶中提炼出一种白色汁液,然后再从中制取“石油”。另外,澳大利亚还有一种桉树,含“油”率高达4.2%,亦即,1t桉树可获取优质燃料5桶之多。

最近,日本科学家发现一种芳草类植物(分类上属于芒属植物)也是一种理想的“石油植物”。这种植物具有很强的光合作用能力,生长速度极快,一季竟能长3m高,故当地人又称之为“象草”。它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,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阔地区到处均可生长,且无需施用化肥,仅凭根状茎上的庞大根系就能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它的种植成本很低,还不足种植油菜成本的1/3,可是变成“石油”所产生的能量却相当于用油菜籽提炼“生物柴油”的2倍。就产量而言,1hm2平均每年可收获、提炼12t“生物石油”,比其它现有任何能源植物都高产。同时,由于这种芒属植物收割时植株较为干燥,所以提炼“石油”的转化率也很高。

其实,可提供“燃料”的植物未必都要在泥土里才能生长。奥兰多市净化池里的风信子长势良好,污水就是这种植物的最好营养物。因此,种植风信子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:既可净化水源,也可得到“可燃气体”。

从植物中提炼“石油”最令人鼓舞的前景之一是来自对藻类的研究与开发,因为它们生长迅速,产量也很高。例如,在淡水中生存的一种丛粒藻简直就是一种产“油”机,它们能够直接排出液态“燃油”。在美国西海岸附近的海域中,生长着一种巨型海藻,24h可长60cm,含“油”量很高。日本一个科研小组宣布,他们成功地从一种淡水藻类中提取出了“石油”,这种藻类“石油”生成能力远远超过预想的程度。

再有,加拿大科学家在地下盐水层中发现了2种生产“石油”的细菌,一种是红色的,一种是无色透明的,它们繁殖很快,2d可收获一次,每平方海里的水域中每年可生产14亿升“生物石油”。

20多年来,科学家们还发现300多种灌木、400多种花卉植物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“石油”。“石油植物”主要集中在夹竹桃科、大戟科、萝摩科、菊科、桃金娘科以及豆科植物中,折断这些植物的茎叶,可从伤口处看见有乳白色或黄褐色液体流淌出来,这些液体中便含有与石油成分相似的碳氢化合物。

“石油植物”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。植物界可用于制成“石油”的植物品种很多,不少乔木、灌木、草本植物以及藻类、细菌等都含有可观的天然炼“油”物质。近年来,科学家还发现利用玉米、高粱、甘蔗等的秸秆可以生产“汽油酒精”,并可直接用做汽车的动力燃料。

有资料显示,现在全世界的生物质能源(主要是森林)每年的生长量相当于600~800亿t石油,是目前世界石油开采量的20~27倍,其潜力之巨大,由此可见一斑。据报道,英、美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利用木材加工“石油”现已进入实用阶段。英国一家公司采用液化技术,使100kg木材生产出了24kg“石油”,同时还生产出16kg沥青和15kg蒸汽;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以木片为原料的工厂,用100kg木片制取30kg“石油”。

卡尔文教授的实验,使“生物石油”生产变成了21世纪可能成功的事情。那么“能源农场”的设想在工艺上是否可行?经济上是否划算?对于这个问题,亚利桑那州植物生理学家皮帕尔斯主持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回答。数年来,他们在“鼠忧草”实验农场做了一系列有趣的试验。得出的结论是:直径为19.3英里的圆形土地种上“鼠忧草”以后,平均每24h可炼出500万升“石油”。亚利桑那大学还开始设计某种提炼“植物石油”的企业的雏型,这种企业7d内能生产450升“鼠忧草”粉末。同时又在设计既能提炼“石油”,又能提炼 “乙醇”的小型工厂。他们断言,再过10a以后,工业提炼设备可以在24h之间从1000t“鼠忧草”粉末中提炼出 18万升“石油”和13万升“乙醇”,剩下来的渣滓可以用作25000亿kw的热电站的燃料。要达到这么大的生产规模,需要开辟面积为14万hm2的“鼠忧草”种植场,相当于美国匹兹堡市那么大。

3 “石油植物”新能源的特点

“石油植物”作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,与其它能源相比,具有如下优点:

① “石油植物”是一种独特的绿色清洁能源,在当今全球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,开发应用它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。

② “石油植物”分布广泛,若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,便能就地取木成“油”,而不需勘探、钻井、采矿,也减少了长途运输,成本低廉,易于普及推广。

  ③ “石油植物”生长迅速,能通过规模化种植确保产量。

   ④ “石油植物”能源使用起来要比核电等能源安全得多,不会发生爆炸,泄漏等安全

事故。  

⑤ 开发“石油植物”,还将逐步加强世界各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,减少对石油市场

的依赖,可以在保障能源供给、稳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

  由此看来,“石油植物”的研究与开发,是有效解决未来能源的重要新途径之一。难

怪能源专家们指出,21世纪将是“石油植物”大展宏图的时代。

4 几点建议

鉴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始“石油植物”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,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作为中国当代林业科技工作者,首先想到的问题是:面对新形势,我们怎么办?为此,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

① 像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泱泱大国,能源问题对维护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有关方面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,应站在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特别关注,审时度势,果断决策,立即着手与此有关的研发工作,时不我待。

② 有关专家特别是林学家应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,在充分考察、详尽论证的基础上,积极谏言献策,发扬“铁人”精神,开展立项研究。采取“拿来主义”的思想路线,大力引进“石油植物”,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,营建“石油植物”种质资源基因库和“石油农场”,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各项工作。

③ 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幅员辽阔,地大物博,也不乏“石油植物”。有报道称,海南的油楠树就是一种宝贵的产“油”植物,每株大树平均每天可产“油”10~15kg。要以卡尔文教授为榜样,广泛开展调查研究,积极发掘地产资源,力争赶超国际水平。

④ 有些“石油植物”(如“鼠忧草”和“象草”等)完全适合在沙漠、半沙漠地带以及多种荒漠立地条件下生长,既不与其它作物争地,又能改善生态环境,一举多得。因此,应破例把“石油植物”引进与“948”项目结合起来,把“石油植物”研发与有关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、生态工程项目结合起来,一并启动,重点支持,发挥多种效益,以求事半功倍。

该文原载《防护林科技》2004,(5):56-57

来源:中国林业网
|[推荐给好友]|打印本页 |关闭

关于我们 | 友情链接 | 广告服务  | 网站地图 | 服务条款 | 意见反馈 | 支付方式 | 帮助信息

版权所有:  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© 2003-2018     工作时间(周一到周五上午8;30到下午17;30)  闽ICP备12016890号
E-mail:service@chinaforestry.net 传真:0086-591-83568281 电话:0086-591-83568282 83568283